;=n}61
2012年9月28日孔子2653年诞辰日,我国国学文化工作者齐聚北京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纪念先哲孔子,弘扬中国古圣先贤留给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力求以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实践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 ;=n}61
同时,到会专家学者共同庆贺国内唯一传统文化教程——人教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首度正式发行。此套教材的成功研发,是文化、教育系统践行国家文化大发展战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我们有理由深信,此套教材在中小学阶段的广泛试用,必将会深刻影响五十年之后的中国! 民族文化和人格教育是当今国民教育的两大短板 ;=n}61
文化学者摩罗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自1912年作为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以立法和国家的名义规定中国国民教育不能学习中国经典而只能学习西方的知识,国家把自己的民族文化从教育资源中完整剔除。用国家的力量推行西方的文化,至今恰好百年。 ;=n}61
;=n}61
中西文化在基础教育体系中的绝对不对称,给中国的儿童和日后的知识阶层装了满脑子的西方逻辑,使受教育者只认为一种知识是正确的——西方科学,一种人文思想是可以接受的——西方文化,一种发展模式是可行的——西方工业化。 ;=n}61
;=n}61
但在现实中集体忽略了一个事实:百年前的近代中国只是在科学方面落后于西方,而我们的文化和哲学,则更符合社会的规律和文明需要,中国人文思想是高于西方的理论和想象的。通过百年的全盘西化,造成了当今国人对西方的过度精神臣服和盲目崇拜,以致于当我们提出民族复兴的口号时,由于国人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学习,而未形成对民族文化的普遍认同,也未形成对民族复兴道路的普遍认同。 ;=n}61
;=n}61
中小学国民教育中民族文化教育的缺失,已深刻影响到了国家政策方针的执行。更令人堪忧的是,至今我国教育体系中仍然没有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论体系和课程体系,而且连基本的理论研究、教材研发、课时安排和教师配备都没有。众多的专家奔走呼吁:“中国必须把本民族文化资源作为国家教育主要资源和核心资源,其他民族文化资源只能处于辅助地位。” ;=n}61
另外,对当今青少年教育更大的影响是:我们否定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放弃了传统文化中以“仁、义、礼、智、信、忠、孝、勤、公、省”为核心内容的人格教育思想和模式,但在现代教育中,又未建立与当代人文发展关系密切的“公民人格教育”体系。 ;=n}61
;=n}61
随着近四十年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直接造成了青少年人格教育的空白和缺失,最终使我国民族道德水准大范围下滑,以致于近几年社会中出现众多的有悖人性和伦理的恶性事件。我们可以从西方人格教育课程中反观我国青少年德育工作之苍白无力: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理论研究认为,人的品格是指由实际发挥作用的道德价值构成。 ;=n}61
;=n}61
“尊重”和“责任”是道德价值的核心内容,其中“尊重”可发展为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所有生命以及滋养他的环境。“责任”可引申出诚信、忍让、谨慎、助人、同情、合作、勇敢、正直等。 ;=n}61
;=n}61
西方人格教育教学环境创设有以下十二点要求:(1)教师成为关心者、道德榜样和指导者;(2)创建一个充满关爱的班集体;(3)制定并实施道德纪律;(4)创建民主的班级环境;(5)各种学科共同教授道德价值观;(6)合作学习;(7)培养学生责任感;(8)注重道德反省;(9)教会学生解决冲突的技能;(10)促进学生关心班级以外的世界;(11)创建积极的校内道德文化;(12)注重加强与家长和社区的沟通,使之成为品格教育的合作者。 ;=n}61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到了一个痛苦的结论:近六十年我们集体否定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否定并放弃了传统文化中“人性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正面积极作用和教育模式,同时又没有及时建立起高效实用的现代人格教育课程体系。一代又一代,精神上,我们给了孩子们什么? ;=n}6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基石 ;=n}61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国家战略,其战略意义重大,它标志着国家发展模式由粗犷型经济发展模式向以“文化高度发展”为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深度转型。其深刻意义是:只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才能快速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家综合竞争力”,这才是二十一世纪发展的潮流趋势和新方向。谁控制了这两个制高点,谁就控制了世界。 ;=n}61
;=n}61
它也在提醒着社会:只有文化才能够保证我国长久拥有社会财富,即“财富必须用文化来承载”。同时,全民族应清醒的认识到:中华民族复兴必开始于文化复兴,而文化复兴也不是从零开始,更不会植根于西方文化。 ;=n}61
;=n}61
中国的伟大先哲们已为我们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和哲学基础:孔子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提出了以人的品格为首要教育目的的教育理论,并且指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的精神追求。孟子提出人性基本要求是“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同时也提出了君子应“居天下之广居(仁),立天下之正位(礼),行天下之大道(义)”的做事态度。曾参在《大学》中论述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理想境界;老子也在《道德经》中阐述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人与自然和谐观。 ;=n}6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源泉和原动力,同时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高尚精神世界,也是当今社会道德沦丧最有力的救赎工具。让我们的孩子学习传统文化吧!因为那里面至少有“天下为公”的愿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雅量,“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和而不同”的理念,“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21世界的人们,太缺乏这类精神操守了! ;=n}61
传统文化进课堂,任重而非道远 ;=n}61
在全球都在纪念“孔子”之际,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的首发,无疑是对孔子及中华民族伟大先哲们的一种告慰。其教材研发是基于“十一五”阶段国学教育专项研究七年的课题成果。课题研究在学科教育理论、学科课程构建和学科研究模式等方面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领域,首次提出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目的是“完美人格教育”,使孩子们能在传统文化熏陶下具备“良好行为规范,高雅审美情趣,传统道德操守,深邃哲学思想”;在教学内容方面首次提出了“儒学养正,兵学相佑,道法自然,文化浸润”学科课程结构。 ;=n}61
;=n}61
教程在选取了《弟子规》、《声律启蒙》、《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等十二册核心经典课程的同时,兼顾民俗文化和传统艺术教育,其内容包括茶文化、中国年画、京剧文化、传统书法、传统绘画、传统音乐欣赏等,形成了完整传统文化与艺术兼容并重的教学体系,精确传承了中华民族二千余年的文化和艺术精髓,是当代人文教育的优质课程序列,同时也开启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新课程实验的序幕。 ;=n}61
此外,学科研究已形成大平台协同作战格局,由众多权威机构共同完成课题研究工作:国际儒联宣传与出版委员会参与教材审校;人民教育出版社负责教材出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国学教育研究中心承担学科理论研究;人教教材中心和课题组专家委员会共同开展师资培训工作;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作为教材编著单位同时负责全国实验区建设和项目管理工作;《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总课题组承担学科教法研究重任,万卷汉语国际推广基地承办汉文化国际传播工作。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国军事科学院、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中央音乐学院、中国建筑设计院等单位也参与了教材相关内容的编写工作。 ;=n}61
;=n}61
此外,令人欣慰的是课题研究和新教程实验已在北京市通州区、大兴区,嘉兴市,河北省滦县、鹿泉市,江西省上饶县,山东省桓台县,辽宁省沈阳市,青海省湟中县等多个地区大范围展开,新课程实验对当地青少年人文素养以及文学水平的普遍提高,效果显著。但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普及还有一个政策性难点有待突破:国家层面上没有传统文化课程规划和课时配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未列入国家实验课程,学科教学无法大范围进入全国中小学课堂。 ;=n}61
在今年三月份的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专家和知名人士联合提案,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应把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国家实验课程”,在国家决策层面上呼吁建立民族文化教育体系,并且强调:“在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对内将重塑民族道德体系,对外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并保证国家文化安全”。 ;=n}61
;=n}61
传统文化的复兴是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传统文化教育的普及也只剩下“国家政策”这最后一道屏障。 ;=n}61
“功亏一篑而止,虽覆一篑犹进”。传统文化进入中小学课堂,任重而非道远。学好国学经典教育需要有方法,用什么方法才能学得更有效果呢?风靡国内外的137累积式教育法已经在上百万个家庭中验证了,家长陪同孩子共同学习经典教育,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